開放淡水
Advertisement

此處之「清法戰爭」,係指發生於西元1884年至1885年,清法簽定和約止,大清帝國與法蘭西(法國)於滬尾(淡水)所發生的戰事而言。

一、清法戰爭滬尾之役

1、清軍佈防 孫開華提督1884年3月底第四度來台註1,主持北台防務,鎮守滬尾。至8月1日劉銘傳視察滬尾,並于 2日會同劉璈、孫開華等,勘定在白砲臺東北方山丘上,新建一座砲台。 1884年8月2日,受雇自上海運炮械南下的德商萬利輪(Welle)抵達基隆,遭法艦威刺士(Villars)號阻撓,不能卸載,只得開往滬尾,卸交港內的清國第十三號兵輪(萬年清)與一些帆船。該批運抵滬尾卸下的炮械有:19門17公分砲和若干魚雷。 8月5、6日法軍攻打基隆後,滬尾開始在淡水河口佈置水雷,而載滿石塊的戎克船,亦準備好執行填石塞港策略。到8月15日前,佈雷已經完成,內有500磅炸藥,可由岸上的電器設備引爆。而戎克船載石沉港工作,仍繼續進行。8月29日,海龍輪帶來福州被轟的消息,引起震撼。從次日起,守軍加速把連日載滿石塊的戎克船弄沉;並把航道上的信號和浮標去除,只留供友船出入的空隙。 9月10日劉銘傳視察新砲台工程,此時滬尾駐軍已達兩千人。 註:孫開華1877年1月首度來台;1877年12月第二度來台;1879年11月第三度來台;1884年3月第四度來台。

2、法軍攻防 自基隆戰役後,法軍引誘基隆港引水人,英籍卞特利(Bently)為法軍效勞。他為孤拔繪製了一張略圖,孤拔認為他提供的情報正確,相信他就是替滬尾守軍佈置水雷的人。他提供的情報顯示,滬尾一共佈置10枚水雷,都有炸藥和通電引爆的裝置;水雷的點火與觀測哨,都在白砲台後面。 9月3日,法艦魯燈號 (Lutin)曾在滬尾海面做過一次簡單的偵察,對清軍佈防有粗略的了解。孤拔對進犯滬尾的策略胸有成竹,向李士卑斯(Rear Admiral Lespes)下明確的指示,不過也給他相當的行動自由: 『遵照部長的命令,我將帶著部隊朝基隆行駛。我認為有必要同時向滬尾進行攻勢,您就負責這方面的活動。…您必須在10月1日清早航抵滬尾,領港人會在外海等您。我希望您先將瞰制滬尾內港及外港的防禦工事予以破壞,並盡可能摧毀砲台。其次,您也要除去一道由沉入水中的魚雷。一張由領港人所繪的略圖,會給您指出砲台、障礙物和魚雷等的相近位置。…關於敵人所敷設的魚雷,最穩妥和最迅捷的方法是佔領魚雷的點火哨,一但到達哨內便將魚雷予以爆炸,領港人會指出點火哨的位置。可是這項點火哨的佔領以及用火棉摧毀敵砲的工作必須派兵登陸方能達成任務。請您自行判斷您所屬三艦的陸戰隊,由一些軍用小艇掩護著,是否足夠。如果不足,您可要求增援,或是試著在登陸地點將魚雷點火線挖出。…在滬尾有英國領事,可能還有別國的領事,不管怎樣也有各國的商人。開炮前24小時一定要向他們發出通告。和陸地直接聯繫會被攻擊。因此,您可通過停泊在港內的英國炮艦的艦長和陸地聯繫,請他發佈通告…。不用說,您認為有更好的辦法,就不必拘泥上述指示,可發揮首創精神。以小艦艇十分安全地佔領淡水港並予以封鎖,這便是您所要達到的目的。我滿懷信心把這事交給您。』

3、滬尾炮戰前夕 根據李士卑斯(Rear Admiral Lespes)准將的報告,在10月1日全日中有1千名清國人顯明而且忙碌地工作著的防禦設備,是由一座正在建築中的砲台(新砲台)所構成。在砲台的胸牆上,我們還看不見大炮,可是由於有起重機的設備,我們可以斷定他們正在安裝大炮。此外還有一座兼作燈塔用的,以白砲台為名的舊砲台,它被一些砂包掩蔽著,而在它的炮眼內,我們至少可以看到一門大砲的炮口。 滬尾守軍的佈署,營官龔占鰲帶領擢勝右營兵勇在假港(港子平)埋伏、營官李定明帶領擢勝中營兵勇在油車口埋伏、營官范意雲帶領擢勝後營兵勇於白砲台附近為其後應,歸孫開華統領。章高元、劉朝祜帶領淮軍防守新砲台,營官朱煥明帶兵勇埋伏在新砲台後方。張李成帶領土勇一營,埋伏在北路山間(大庄)。若一營以500人計,總共8營約4000人。 10月1日早上,洋商接到法艦停在沙線外的消息,不久又接到英國領事的通告:「法軍明晨10點將攻擊滬尾砲台,英砲艦金龜子號,可提供外僑登船避難」。 清軍利用夜晚將三門大砲,安座在新砲台的砲座,10月2日清晨6點45分,清軍先發制人的向法艦開兩、三炮,法艦立即開炮還擊。清軍砲台發炮間間斷斷,新砲台大約隔半小時發炮一次。白砲台隔更久才發炮一次。 當旭日照耀山巔時,一層低層濃霧籠罩著滬尾市街和砲台;再則,法艦隊炮手亦受到陽光正面照射,而無法準確砲轟目標。到7點半,霧散去後,新砲台不久便受到法艦砲彈重創。白砲台大砲掩體亦被毀壞。法軍砲擊滬尾後,李士卑斯認為沒有足夠的兵力來執行登陸戰,只好向孤拔要求增援。 10月2日晚上,法軍水路技師Renaud偵查封鎖港口的障礙物,他在下游100公尺處發現浮標線,不敢貿然通過。10月3日派小艇打撈這些浮標,這些浮標從外表看,除妨礙螺旋槳以外,沒其他作用。但不久在一艘小艇前面發生猛烈爆炸,才驚覺岸上有點火哨,因此又退回艦上。

4、滬尾登陸戰 李士卑斯向孤拔要求的增援兵力,10月5日傍晚抵達滬尾,可配置的軍艦共7艘,登陸兵力600名。登陸之舉,定於6日實行,可是這一天,天氣突然變了,海上波濤洶湧,迫使登陸日期向後延期。到了8日天氣恢復平靜。李士卑斯於上午9時下達登陸命令,陸戰隊有5個中隊,外加兩個水雷兵分隊的兵力,每人攜帶一日口糧,加上16包彈藥和預備藥夾。目標是向新砲台直接進攻,毀壞大炮,隨後向白砲台進攻,並佔領魚雷點火哨,使敷設的魚雷爆炸,然後歸艦。全部行程約為6公里,惟在到達新砲台所俯瞰著的斜坡以前,須穿過一片長滿濃密植物的低地茂林。 七艘法國軍艦,從海上對滬尾岸上砲台及防禦陣地猛轟,法軍在艦隊的掩護下,從沙崙東北海岸(今海水浴場)登陸,在海濱排列成5個中隊,於上午10點開始前進行動。第一中隊和第二中隊以戰鬥隊形,向新砲台稍右的方向前進。在他們之後約200公尺,第三中隊及第四中隊,接續而來,構成預備隊。第五中隊斜向北行,擔負著掩護左翼任務。但進入低地茂林後,各中隊及各分隊便互不相見,在這情形下,無法統一指揮,只好由各中隊長指揮,以新砲台為目標,大家朝著目標前進。 約11時半,有一個中隊和守軍接觸了,槍戰從右方開始,旋即變得非常激烈,並且擴及左方。作為預備隊的第三中隊及第四中隊,幾乎同一時候到達戰線,在不到10分鐘的時間內,一條長達1500公尺的戰線展開了射擊, 5個中隊全都加入了戰線,再沒有預備隊剩下了。 槍戰愈來愈密, Boulineau指揮官認為射擊過密,想要使它停止。恰好在這一瞬間,他身旁的喇叭手,頭部重傷倒下。指揮官便採用口頭號令,並使號令廣為傳佈,但沒有用處,因為槍戰已進入瘋狂狀態。當時交戰雙方距離只有100公尺。 從白砲台出來的清國正規兵,試圖包圍法軍,法軍一部份隊伍勇猛地使用刺刀衝擊,才將他們的包圍運動予以遏止。同一時刻,清軍另一個包圍運動又威脅著法軍左翼;第五中隊快要受包圍了,從火線退下來的第三中隊的一部分,剛好支援第五中隊,化解危機。 開始射擊大約一小時,法軍所攜帶的彈藥已消耗了三分之二。負傷者數目迅速增加,傷兵運送引起了一種真正的退卻運動;第一中隊的指揮官Fontaine上尉、第二中隊指揮官Dehorter上尉、第三中隊的Deman少尉等,都因負傷退出戰鬥。

5、法軍敗退 11時45分,一名信號兵登上港口燈台(望高樓)的石柱用手臂發出信號:「彈藥用罄,損失重大,我們非撤退不可」。撤退的命令於中午12點發出。 撤退行動由左方斜行開始,第一中隊和第二中隊擔任掩護撤退的任務,負傷者的運送使得撤退行動加倍困難。潛伏在密林中的清軍並沒有追擊;但海上卻起了風浪,因而小艇無法靠岸;法軍們必須將整個身子齊頸項涉水,才能登上小艇。下午1時10分,一切小艇都已離開海岸。 這場登陸戰,法軍有9名陣亡,8名失蹤,負傷者有49名,其中4名為軍官。

二、清法戰爭滬尾之役戰爭遺址現況

1、新砲台:於1919年闢建為高爾夫球場,為台灣首座高爾夫球場。

圖片1新砲台
















2、白砲台:遺址尚未尋獲,惟推斷其位置約在淡水海洋巡防總局附近。照片中的燈塔為目前使用中的燈塔,推斷其位置約在白砲台西邊附近。

圖片2白砲台位置



















3、法軍登陸點:一度闢建為沙崙海水浴場,現已荒廢。

圖片3沙崙海水浴場大門












圖片4沙崙海水浴場海岸線



















4、假港:為公司田溪出海口,北邊現有淡水水資源回收中心,南邊連接沙崙海水浴場。公司田溪出海口,因出海口廣闊,常被誤為港口,故有假港之稱。

圖片5公司田溪出海口
















5、城岸:清軍重要的防禦工事,為淡水街名望吳輔卿先生,捐款並協助募捐、徵集大批工人建造。有內城岸、外城岸二條。內城岸:今高爾夫球場內。

圖片7位於淡水高爾夫球場內的內城岸
















外城岸位於公司田溪旁和沙崙海水浴場一帶。在城岸裡設有許多墳墓,不知是否因此城岸得以片段的保存下來?目前有些墳墓已遷葬,若無墳墓在此,是否會加速城岸之消失速度?

圖片8位於公司田溪旁的外城岸














圖片9位於海水浴場旁的外城岸
















6、戰場:滄海桑田,物換星移,清、法軍短兵相接戰場,現已成為住宅區、學校、農田 。中崙圳、瓦店埤、金針木耳(林投樹、黃槿樹)林,已不復當年景觀。昔日瓦店埤如今已變成大水溝(左圖),「金針木耳」則仍可覓見(右圖)。

圖片10瓦店埤現已變成排水溝
















圖片11金針木耳


















7.當年的戰場如今的砲台公園 此照片為2009年10月10、11日淡水鎮公所主辦由金枝演社結合淡水鎮民於砲台公園共同演出的戶外劇場「西仔反傳說」劇照

圖片12當年戰場的部分區塊已規劃成砲台公園















作者[]

陳得星(阿隆代貼)

照片提供者[]

陳得星、黃瑤瑩、張錫俊

參考資料[]

1、《泡茶走西仔反清法戰爭台灣外記》陳政三譯著/(英)約翰.陶德(John Dodd)原著 台灣書房

2、《淡水學學術研討會-過去.現在.未來論文集》1998周宗賢主編。

3、《法軍侵台始末》黎烈文譯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是編印。

4、《2001年淡水學研討會 歷史、生態、人文論文集》國史館印行 「從法國史料來看清法戰爭在淡水 白詩薇發表」

5、《當Jena遇上福爾摩沙》石岱著 帥仕婷、石岱譯。

6、《西仔反 清法戰爭與台灣特展 導覽手冊》 國立台灣博物館 2003年10月24日出版。

7、《滬尾街》滬尾文史工作室出版。

8、張建隆,<八月二十西仔反>,《金色淡水》20期,1994.10.15 。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