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淡水
Advertisement

清領時代[]

1709(康熙四十八年)

․「陳賴章」、「陳國起」、「戴天樞」墾號請墾大佳臘、淡水港和毛少翁三所荒埔,被視為清代臺灣北部最早的請墾紀錄,「滬尾」地名首次出現。

1711(康熙五十年)

․清廷為搜捕洋盜鄭盡心,分巡臺廈兵備道陳璸命佳里興分防千總黃曾榮移駐淡水。曾榮既至,乃設八里坌分防千總如常制,並增大甲溪以上置八里坌七塘弁卒。

1714(康熙五十三年)

․貴筑舉人周鍾瑄任諸羅知縣。北巡淡水、雞籠、登八里坌山(今觀音山)。
․時淡北初闢,多閩省逋亡,恐肇亂堦,乃有清革流民,以大甲溪為界之請;時人民踰大甲溪北上者,非有官照不可,淡北千里,視為化外。

1724(雍正二年)

․重修滬尾(今淡水)城堞,設東西大門及南北二小門。

1733(雍正十一年)

․增淡水營把總一員,輪防艋舺渡頭。步戰守兵五百名,戰船大鷄籠港兩艘,淡水港四艘。

1735(雍正十三年)

王啟林廖楊世圭柔社土官承買荒埔一所,是漢人入墾淡水圭柔山最早之紀錄。
․冬十二月十七日地震。

1737(乾隆二年)

何恩林藝承買滬尾北港塘西北勢園地及荒埔,被視為漢人之間在淡水地區土地交易之最早紀錄。

1740(乾隆五年)

․八里坌已成街(商業聚落)。

1751(乾隆十六年)

李鼎成偕妻林耀娘渡海來淡水,為忠寮李姓家族開基袓。

1760(乾隆二十五年)

․淡水地區已形成「滬尾庄」和「竿蓁林庄」兩個農業聚落。

1761(乾隆二十六年)

․秋九月,閩浙總督楊廷璋,以乾隆二十五年自准搬眷以來,混跡流民,由淡水港進口為多,乃奏請停止搬移眷口之令,並嚴淡水港務。

1765(乾隆三十年)

․秋八月大風雨。
․蔡士評將崁仔腳茅屋連地賣與王緘觀,「滬尾街」地名首次出現。

1776(乾隆四十一年)

:․謝開使等鄉民協同「番戶」鑿水梘頭圳 (今水源里地)。

1782(乾隆四十七年)

․創建「福佑宮」,是淡水最早的廟宇。

1783(乾隆四十八年)

․冬十二月二十六日,以閩之閩安、南鎮、涵江、廈門之大小擔等汛,皆可直渡淡水八里坌;乃諭淡北守口官員,實力查禁。
․是年林爽文傳天地會以反清復明,眾至數萬。淡水人王作、林小文糾眾應之。

1786(乾隆五十一年)

․秋八月,天地會北路黨人林小文等攻新莊,陷之,毀巡檢署,巡檢王增錞奔艋舺。乃西略淡水沿岸,圍同知程峻及前巡檢李國楷眷屬於滬尾。十日,新莊、擺接、八芝蘭、滬尾、八里坌等地,遍懸黨人旗幟,聲勢浩大,署淡水營都司易連,具艋舺募鄉民以抗。
․十三日,解滬尾圍,並駐兵港口。

1788(乾隆五十三年)

․六月六日,福康安奏開八里坌通商。詔准之,是月並增八里坌駐守防兵。

1789(乾隆五十四年)

․春正月二十五日,福康安奏請嚴査新開八里坌海口並八尺門等處偷渡流民。

1791(乾隆五十六年)

․春正月三十日,實施「屯番」之制。分全臺為大屯四處,每處屯丁四百;小屯八處,每處屯丁三百。淡北乃設武嘮灣小屯,轄武嘮灣、擺接、里族、雷裡、貓裡錫口、搭搭攸、蜂子峙、圭泵、八里坌、圭北屯、毛少翁、大鷄籠、金包裡、北投、三貂、小雞籠、龜崙、南崁、坑仔等十九社。

1796(嘉慶元年)

․滬尾莊民何宗泮等捐滬尾義塚
․福佑宮擴建成日後之規模(約在1796-1797年間)。
․滬尾街董事與諸船戶合立『望高樓』。
外竿蓁黃姓(黃金豐家族)起蓋燕尾厝,是淡水最早之燕尾厝。

1803(嘉慶八年)

․冬十一月四日,嚴艋舺、淡水、八里坌、大鷄籠等汛,以備蔡牽

1805'(嘉慶十年)

․蔡牽入據滬尾。

1807(嘉慶十二年)

․海盜朱濆,秋七月,入滬尾。

1808(嘉慶十三年)

․改興化協防標左營守備移駐滬尾,為艋舺營滬尾水師守備

1812(嘉慶十七年)

․滬尾街鄉紳設私塾「振文社」於滬尾文昌祠
埤島林子庄村民建公司田橋

1814(嘉慶十九年)

․蔡獻等捐建「文武尊王廟」。
․北部大地震。

1820(嘉慶二十五年)

․盧天賜攻滬尾,游擊李天華死之。

1821(道光元年)

․林烏興攻滬尾,水師把總劉高山死之。
․六月,大風損禾。

1822(道光二年)

․秋七月大風雪。
․汀州人張鳴岡等建「鄞山寺」,為汀州會館

1824(道光四年)

․英船經常往來鹿耳門、鷄籠、淡水之間,

1826(道光六年)

․秋九月大風,晚禾損。

1827(道光七年)

․英人始來滬尾,潛售鴉片。

1830(道光十年)

․郭英聲捐建滬尾水師守備署

1837(道光十七年)

․三月,英人載鴉片入雞籠易樟腦,閏七月復至滬尾,停泊三月之久。

1840(道光二十年)

․清英鴉片戰爭,英艦窺臺,加強滬尾、雞籠防務,增滬尾砲位。

1841(道光二十一年)

․晉、南、惠三邑人與同安人分類械鬥。

1843(道光二十三年)

․滬尾守將李朝祥建守備署,距舊署數武,左右擴社營房,乃以舊署為把總公所。

1847(道光二十七年)

․重修「文昌祠」。

1853(咸豐三年)

․建「米市福德祠」。

1854(咸豐四年)

․建永吉「興建宮」,祀三府王爺。
․英國倫敦黃家園藝協會會員福穹(R.Fortine)來淡水採集植物標本。

1856(咸豐六年)

․建「衙後石路王爺廟」(三民街「金福宮」),祀池府王爺。

1857(咸豐七年)

․春正月,大屯山積雪數尺。
․建「三爺館」(公明街「和衷宮」)。

1858(咸豐八年)

․英法之役「天津條約」,開淡水港為通商口岸。
․惠安、晉江、南安三邑人,因震災重建滬尾龍山寺

1860(咸豐十年)

․冬十月,地震日三次。
․議開淡水之八里坌通商口岸,籌設對岸之滬尾海關。
․德人李希霍方調查亞洲東部,始來臺灣,由淡水登陸。

1861(咸豐十一年)

․道員區天民設滬尾海關
․改水師守備署為滬尾海關公署
․英國副領事郇和(Robert Swinhoe)在滬尾河畔租下一間三合院民宅,作為副領事館舍。

1862(同治元年)

․春正月地大震。
․三月地再震。
․六月二十二日,滬尾開關徵稅,以英人Howell為稅務司以主之。
․英國與清廷訂立紅毛城租約,以十兩為租借金,一百兩修繕,作為英國領事館。
․大風、饑。冬十月,地再震。
鄧德洋行(Dent&C0.)在淡水建第一棟洋房,被該行雇工襲擊。英領事調炮艇一艘保護,並派武裝士兵巡行滬尾街。

1863(同治二年)

․春正月,恩煜代辦滬尾關稅事務,奏請設關渡卡,稽查洋商,進出巡邏,仍用關船。
․秋八月十九日,開鷄籠口禁,西人派副稅務司專駐滬尾、鷄籠二口,會同官員稽征。
․九月九日,臺灣兵備道丁曰建率眾至,自閩五虎門,由鷄籠、滬尾二港登陸。

1864(同治三年)

․夏四月,開安平,打狗口禁,與雞籠、滬尾共四處。定滬尾為正口,其他皆為外口,征稅銀冊,均由滬尾總口轉繳關庫。
寶順洋行在淡水創設行號。

1865(同治四年)

․英人陶德(John Dodd)調查拳山、海山二堡茶園,謂土質適宜,出品良好。

1867(同治六年)

․英人陶德(John Dodd)試買拳山、海山茶葉,興販澳門,乃投資設艋舺茶館,加工製造,號曰「烏龍茶」。
․英國與滿清政府訂立「紅毛城永久租約」。

1868(同治七年)

․英人違法商船,避泊淡水港。

1869(同治八年)

․烏龍茶始由滬尾直輸美國紐約,額達二十一萬三千斤,臺北種植茶葉大盛。

1871(同治十年)

․冬十二月,加拿大基督教長老會傳教士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來滬尾佈教。
․德忌利士洋行開闢香港--滬尾航線,淡水港始有定期輪船對外航行。

1872(同治十一年)

․春三月,加拿大基督教長老會傳教士馬偕成立滬尾傳教本部。
․夏四月,馬偕開始佈教,為艋舺居民所逐,夜奔鷄籠。

․日本初置領事於福州,兼管淡水事務。

1873(同治十二年)

․夏六月,日本謀侵臺灣,派樺山資紀(後之首任臺灣總督),偽裝鼓山啞僧,由福州來淡水登陸,以刺探臺情。
․淡北茶葉外銷不振,始改製包種茶。

1874(同治十三年)

․始派輪船護送鄉試士子,由滬尾內渡,為定制。

1875(光緒元年)

․夏六月,沈葆楨奏請添設臺北一府三縣,以資治理。廷議從之,乃置臺北府,治艋舺,下分設三縣:附郭一縣曰淡水,改淡水廳為新竹縣,噶瑪蘭廳為宜蘭縣。今淡水鎮屬淡水縣芝蘭三堡。

1877(光緒三年)

․設滬尾油車口儲磺場,派員駐紮,收買民間私熬,專司收發;並咨行各省,需磺各營局,來臺運購,仍禁民間私售。

1878(光緒四年)

․馬偕博士與林格醫師(Dr.L.F.Ringer)借用淡水民屋醫館,解剖病人屍體發現肺蛭蟲,是為寄生人體的肺蛭蟲之最早發現。其報告論文,轟動當時醫學界。

1881(光緒七年)

․福建巡撫岑毓英派撥汽船一隻,定期由基隆、淡水航行福州。
․秋閏七月一日,颱颶交作,沿海成災。
․馬偕博士建「滬尾偕醫館」,為臺灣西醫的濫觴。

1882(光緒八年)

․中寮李氏旗竿厝建立。
․七月,馬偕博士建「牛津學堂」。

1883(光緒九年)

․清法戰爭爆發,為加強臺灣海防,重修滬尾、基隆砲臺。

1884(光緒十年)

․三月,馬偕博士所創「淡水女學堂」開學,開婦女學堂之先。
․六月十四日,法軍以三艦窺視滬尾。是月,清兵塞滬尾港,以阻法艦進路。
․秋七月九日,法艦窺滬尾,守將記名提督孫開華擁八營以待之,增滬尾礮勇百名。
․八月二十日九時,法艦八艘泊滬尾,礮擊要塞。孫開華伏兵油車口、八臺山各要處以待之。十時,法軍上岸,清軍分頭圍攻;午時,法軍敗退,自是法軍不敢窺臺北。

:․清法戰爭,滬尾戰役,孫開華擊退法軍,淡水人稱之「西仔反」。

1885(光緒十一年)

․清法議和,解除淡水港封鎖。
․淡水忠寮望族燕樓李氏「叔侄同榜」(李東閩、李慶鏞)。

1886(光緒十二年)

․五月,設電報總局於臺北,架設由基隆、滬尾至臺北電線。
․六月十三,奏請滬尾海關歸巡撫監督。設臺北府稅釐總局,分設滬尾卡及基隆分局。
․新建滬尾砲臺落成,巡撫劉銘傳題「北門鎖鑰」。

1887(光緒十三年)

․春三月,架設由滬尾、基隆至臺北電線竣工,並設滬尾,基隆二處電報分局。
․夏四月二十三日,巡撫劉銘傳奏請舖設由滬尾、基隆南下鐵路。
․六月設臺北商務總局,直轄基隆、淡水二港對外事務。
․冬十月、滬尾至福州海底電線竣工。
․巡撫劉銘傳聘德人技師,改修基隆、滬尾兩礮臺,皆仿西式。
․改革全省軍備,分全臺為六區,設滬尾分駐所,並管理礮臺、水雷。

1888(光緒十四年)

․二月一日,由基隆、滬尾至臺南電線竣工。
․十日,革新郵政,設總局於臺北府城,滬尾設有郵站。․滬尾港設燈臺(高燈)與燈竿(低燈)各一。
․淡水貿易達頂點,佔全臺總貿易額74.9%。

1891(光緒十七年)

․建英國領事館官邸
․建基督教長老教會教堂。
․是冬,滬尾港輸出香港砂金計值六萬五千一百八十九關平銀元。

1893(光緒十九年)

․滬尾所輸出茶葉佔全島對外貿易第一位,共一千六百三十九萬四千斤有奇。

1894(光緒二十年)

․夏六月,朝鮮起事,沿海戒嚴。
․八月,提督李本清統七營駐淡水,嗣以廖得勝代之。

1895(光緒二十一年)

․三月,清、日有議和之意,日人索割臺灣。二十六日,滬尾兵勇,遷怒洋人,槍擊洋輪。二十八日,各官員家屬,紛紛內渡。午刻,有軍目李文魁等,率黨十餘人,劫之滬尾道中,遂擾及撫府,殺中軍方元良。
․五月十四日,臺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得淡水滬尾稅務司英人馬士幫助,乘德輪鴨打號逃至廈門。滬尾舉人李應辰聯滬尾十八莊,壯丁五百人與各地義軍聯結,定於十四日合力打擊日軍,因唐景崧逃亡,計畫中止。
․五月十七日,日中西中佐率部至滬尾。 日軍大本營參謀步兵大佐福島安正率佐藤憲兵大尉等六十人,通譯官十一人,乘八重山軍艦,由基隆至滬尾,入海關署,設淡水事務所。


資料出處[]

張建隆《尋找老淡水》<淡水大事年表>,1996,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戴寶村等編《淡水鎮志》<淡水鎮大事年表>,2006,末刊稿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