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淡水
註冊
Advertisement

日治初期台灣普遍鄉鎮地區傳染病傳播甚為嚴重,如霍亂、天花、傷寒、赤痢、鼠疫等約數十種之多,殖民政府也有發布傳染病預防相關法令的施行,以嚴防傳播病菌之發生。淡水初期曾設有許多衛生防疫設施,如滬尾傳染病消毒所、淡水輸入獸類檢疫所等,多分佈在淡水稅關附近。1901年設的滬尾傳染病消毒所,為一木造式三十二坪簡易的建築物,其出入道路由大街上另闢一條路徑連接,設置於此應與淡水稅關對進出船隻檢疫有關。這些各種用途的衛生檢疫設施中較具規模者當以獸疫血清製造所。明治38(1905年)屏東設立牛瘟血清作業所,次年在臺北設立獸疫血清作業室,後來在臺北合併為獸疫血清作業室,1921年左右改稱為獸疫血清製造所,1931年遷移至淡水稅關北側的官有地上。此地原是清末1891年,當時海關總稅務司購買用來種植樹木以便改善太過潮濕的土地,日人在接收後取得這一筆官有地。

此製造所用地面積極大,東沿山坡與紅毛城為界,北邊臨接一條小溪流向西南蜿蜒流入淡水河,再北側隔此溪流即為日治時期開闢的淡水高爾夫球場,南側則是淡水稅關,其進出口道路設於淡水稅關東側,整體規模極大,建築物配置依中軸線對稱排列,西邊與西南邊的建築物則作為工作人員宿舍使用。這樣的配置即便是現今行政院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在擴充建設時仍是在此模式下開展。光復以後此設施繼續往東北方向延伸緊鄰於基督長老教會牛津學堂一帶,民國51年改為臺灣省家畜衛生試驗所,現今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家畜衛生試驗所

資料出處[]

莊家維,《近代淡水聚落的空間構成與變遷》,2005,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Advertisement